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评论>创作漫谈

聚焦青年写作:文学要“冷水泡茶慢慢浓”

来源:采风网   (2019-08-12)  作者:李菁  

    当代文学创作要扎根现实,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灵感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可。马伯庸从历史小说创作角度出发,谈到读者并非关心唐朝、清朝的历史,而是借古观今,用历史观照当下,所以,历史小说创作不是简单还原,而是要把当下的生活放到历史当中去,反馈到给读者,和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

    来自江西的女作家欧阳娟早年生活在农村,作为基层文学创作者,她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美学在农村保留得比较多。由于工作原因,她做了大量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工作,特别是在药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采访和资料收集。以前,她以为自己的文学经验是由杜拉斯的《情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等西方名著构成的,随着与现实生活“贴身肉搏”的回合进行得越多,她愈加发现自己的心灵属于“外婆代表的故乡”。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在青创会开幕式上的报告中谈到“如果离开国外的理论和技巧就张不开嘴、下不去笔,那只能说明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没有深刻体认华夏民族的精神特质。”这让欧阳娟感触颇深。她认为,要找到自己的声音,首先就应该摸清自己的来路。对于自我来路的辨认,除了在已形成文字、图像的历史中去寻找,还需要在民间流传的无形历史中去寻找。

    随着网络文学进入历史新拐点,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出现了积极趋向,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网络文学作家携爱再漂流从剧本改编出发,发现当下很多网络文学作品中,人物过度雷同,很多小说只停留于凭空想象,不接地气,这些都在束缚网络文学发展。唐欣恬认为,当下,网络文学具有更新节奏快、篇幅长等特点,希望初入网络文学的作家能够平衡好深入生活与创作。

    羌族作家羌人六深刻感悟到,创作是个体生命精神上走向成熟的长途跋涉,不能急功近利,创作是一辈子的事,需要重视积累和坚持的价值,用老百姓俚语来讲,就是“冷水泡茶慢慢浓”。文学创作需要作家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写作的时候,不仅仅是面对电脑或者某一类读者写作,也是在文学的历史,在语言的漫漫长河里写作。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下笔会更为慎重。”他谈到,作家选择写作,其实也是让自己扎根的过程。文学史上大多经典都是根植于世道人心的,可以说,只有扎根于我们的时代,并凭借非凡的语言和想象力,作品或许才会在岁月的皮肤上,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评论家赵雷认为,当前的文艺批评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不足和局限,他将其归纳为“九多九少”,即:研究名家名著多,关注新人新作少;研究作家作品多,关注现象趋势少;研究文艺理论多,关注文学现场少;关注文本内部多,关注创作问题少;研究西方文论多,关注世界文论少;研究汉族文论多,关注中华文论少;研究大陆文学多,关注华文文学少;研究传统文学多,关注网络文学少。赵雷认为,刚刚揭晓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对于当前的文艺批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和示范,将有力地引导帮助文艺批评工作者正视和解决文艺批评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文学必然产生于时代,也必然记录着时代。这是文学的根本,也是文学的价值。与会者表示,无论作家还是学者,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艺批评,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前任的基础上创造什么,要为当代的世界贡献什么,要给后人的遗产留下什么。因为,这是文学的尊严与职责。